犹太教的三个观念
1. 只有一神:被掳后,犹太们痛定思痛,知道真神只有一位。他们不再拜外邦偶像,只拜耶和华上帝,只承认他是神,再没有别神。明白这观念,就明白为何法利赛人不信耶稣与上帝原为一,因他们认定只有一位神。
2. 圣民观念:耶24章,耶利米说被掳的是“极好的无花果”,没有被掳的是坏透的无花果。极好的无花果必被领回本土。归回的犹大人认为他们被掳外邦是上帝保守,因没被坏透的无花果传染。所以他们回国建殿,严拒撒马利亚人参加。他们认定这些人不是真以色列人。回归者认为凡留在故土的,思想和信仰难免受敌人渗透,但在被掳之地倒能维持民族纯洁。他们抱持优越感详细查阅家谱(拉2:1-70,6:19-22;尼7:7-73),谱上无名的都被看作外邦不洁之民。
3. 弥赛亚国度:被掳后,以色列人看着上帝的警告一一应验,又受不同外邦人统治,就很希望“弥赛亚国度”早日来临。他们认为“弥赛亚国度”来临时,有一强者出现,以色列要享有上帝应许给亚伯拉罕的圣地,也享有上帝应许给他们列祖的独特权力,以色列要为至大。
犹太教的三个重心
1. 圣所:回归者起初很注重耶路撒冷圣殿。但波斯时期起大祭司参与行政,心不专一,权力提升,属灵情况走下坡;希腊时期西流古安提阿古四世统治巴勒斯坦地区,大祭司沦为可买卖的职位,祭司职务的败坏到极点,犹太人开始不想去耶路撒冷朝圣。此时会堂兴起。文士在会堂里教导律法,为犹太人提供属灵知识,培育属灵美德,文士对律法的尊重、实践并祷告,使犹太人看重圣殿,同时也看重神的话和会堂。
2. 圣书:律法书等于全部的旧约。文士以斯拉时代,旧约圣书已大部份完成。自旧约完成,到马加比时代,犹太宗教就开始有从“圣殿为中心”转到“以圣书为中心”的趋势。尤其安提阿古四世在圣殿行“那毁坏可憎的”,献猪为祭物给外邦偶像,人们就更不想去圣殿献祭。马加比一族起义的口号是:“谁为妥拉(律法)发热心,请跟我来!”而不是“谁为圣殿发热心,请跟我来!”(马加比一书2:27)可见圣书成了犹太教的象征。公元后70年,圣殿没了,圣书还在。祭司没了,还有拉比。没了圣殿,还有会堂。
3. 圣约:犹太人忠于圣约,以这约是上帝赐亚伯拉罕的,是给大卫可靠的应许(路1:55、69、72-73;赛55:3)。以色列人被掳归回后更重视约的重要。他们认为守约,就是要行割礼、不吃猪肉、守安息日、不拜偶像(包括罗马皇帝的像)。
犹太教的五个派别
1. 法利赛派
1.1. 意思:“法利赛”这希伯来字意思是“分开”(和不洁净的东西分开)。
1.2. 来源:有学者认为法利赛派可能和“哈西典人”有关。“哈西典人”曾助祭司马他提亚对抗西流古政权,争取犹太人的宗教自由。后来耶路撒冷夺了回来,圣殿重光,哈西典人就没有再继续支持犹大马加比的政治抗争了。法利赛派排外。
1.3. 特点:他们反希腊化、反物质化、不满意哈斯摩尼世家世俗化、不满意撒都该派。他们相信弥赛亚的荣耀国度,相信身体复活,相信天使鬼魔存在,认为口传律法和摩西律法有同等权威。他们教导群众守摩西律法,也要遵行祖宗遗传下来的许多教训。他们自己也严格遵守这些在律法以外的传统(例如可7:3-4加添许多礼仪洁净修例,像“如果不认真洗手,就不吃东西;从街市回来,若不洗手,就不吃东西。”以及其他一些古人遗传下来洗杯、洗罐、洗铜器的传统)。
1.4. 发展:他们曾批评马加比家族约翰许尔堪一世,认为他母亲曾被俘虏,有可能被玷污,认为约翰许尔堪一世,不该掌权。其后许尔堪一世离开法利赛派,转投撒都该派,废除先前顺从法利赛人而推行的祖宗遗传。亚历山大杨纽接续作大祭司时,曾把八百多个反对他的犹太人钉在十字架上,其中大部份是法利赛派。
2. 撒都该派
2.1. 来源:名称可能源自所罗门时代的大祭司撒督。“撒督”与希伯来语中的“公义”来自同一语根。撒督是所罗门时代的大祭司(王上1:32、34、38、45)。因撒都该人的知识和世袭地位,就成了散居各地犹太人的领袖。从波斯时代犹太人回归开始,他们一直掌握着国家的实权。
2.2. 成员:多富商、政要、上层阶级祭司。能操纵犹太公会。
2.3. 思想:不信身体复活、不信灵魂不朽、不信天使鬼魔、不承认口传律法,只承认成文(写下的)的摩西律法。宗教上流于形式主义,生活上是物质主义。政治上倾向机会主义。自希腊人统治的西流古王朝时期,就接受希腊主义。不接受异教崇拜,但把外邦人的文化引进耶路撒冷。耶稣时代大祭司该亚法对耶稣的判决,显露了撒都该祭司的心态。约11:48记他们反对耶稣,原因是:“若这样由着他,人人都要信他,罗马人也要来夺我们的地土和我们的百姓。”
2.4. 发展:撒都该派势力主要建基于圣殿和相关制度,所以圣殿在公元70年被毁后,这派在犹太教里的势力也就式微了。
3. 激进的党派
3.1. 第四门哲学:据历史学家约瑟夫记载,此派由加利利的犹大创立于公元6年,是一种强调“惟有神是犹太人真正的君王”的运动。他们认为纳税给罗马是成为奴隶的象征,宁可牺牲性命也拒绝臣服。
3.2. 奋锐党:据约瑟夫记载,奋锐党在第一次犹太叛变初期(公元60多年)才形成,他们对罗马极度反感,也反对犹太宗教领袖的妥协立场,甚至推举自己的大祭司。
3.3. 西卡里党:称为“匕首党”,因常用短剑刺杀罗马人与犹太贵族,手段极端,甚至在马撒大与罗马对峙时集体自杀。
4. 爱色尼派和昆兰社团
4.1. 爱色尼派:严谨守律法。认为耶路撒冷圣殿敬拜已腐化、世俗化,选择退隐旷野,过群体生活。重视灵修与工作,严守洁净律与安息日。日常生活极有规律:天一亮就举行祈祷会,然后工作到上午十一点,沐浴后一同安静用餐。饭后继续工作,黄昏再次聚餐。安息日全天祷告、默想读经,不经商、不当兵、大部分独身,不拥有私产。除工作时间,一律穿白衣,以表圣洁与分别。思想上,他们对天使特别感兴趣,认为自己生活在末世时代。相信将有一场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的末世战争,最终由弥赛亚带领义人得胜。他们认为将来会有两位弥赛亚:一位来自大卫家族,另一位是“亚伦之子”(祭司弥赛亚),担任属灵领袖。相信身体朽坏、灵魂不死、来世有赏罚与复活。耶稣时代已有爱色尼派。虽然新约没提及他们,但当时犹太人知道这群人的存在。爱色尼派约在公元70年圣殿被毁后式微。
4.2. 昆兰社团:许多学者认为昆兰社团是爱色尼人的一个分支,或与之密切相关。这社群位于死海西北岸昆兰地区,成员过着极为严谨的集体生活,有明确团体约章。他们热衷研究律法,采用寓意方法释经。约在马加比时期,他们因不满耶路撒冷宗教领袖腐败,选择离开主流体制,自组属灵社群。他们的领袖被称为“公义的教师”。在死海古卷中,有一份名为《哈拉加信函》的文献,记录了他们对圣殿献祭与洁净礼仪的异议。信中指出,他们不参与圣殿敬拜,是因为不同意当中的实践方式,并呼吁耶路撒冷的宗教领袖要重新按照正确的律法来行。他们坚信,惟有他们的社群才是真正遵行神旨意的“以色列余民”。
5. 撒马利亚人
5.1. 与犹太人的关系:长期敌对。不属犹太教,但也是当时相关的宗教群体。自回归的犹太人拒绝他们参与建殿(拉4:1-3),双方结下深仇。公元前4世纪末(希腊化初期),他们在基利心山另建圣殿,但此殿于公元前一百多年被哈斯摩尼王朝的许尔堪一世摧毁,撒马利亚地区也被吞并。公元前63年罗马征服犹大地后,撒马利亚成独立行政区,受罗马直接管辖。大希律为笼络人心,重建撒马利亚城,其第四任妻子马尔萨刻(Malthace)是撒马利亚人,即亚基老和安提帕之母。
5.2. 思想:因长期受犹太人歧视,撒马利亚人篡改历史。自称早于所罗巴伯回归;宣称基利心圣殿由约书亚所建(实为公元前4世纪末建);指责在示罗立会幕不对。他们仅奉《摩西五经》为正典,且改编为《撒马利亚五经》,将敬拜中心定为基利心山。
5.3. 耶稣与撒马利亚人:耶稣对他们的关怀显明神恩超越种族。太10:5记耶稣禁止使徒进入撒马利亚城,是因当时使命聚焦以色列家(太10:6),非因偏见。路10:33记耶稣说了“好撒马利亚人“的比喻。路17:16记耶稣赞赏惟一晓感恩的麻风病人是撒马利亚人,突显其信心。徒1:8更明示撒马利亚为福音要被宣扬的地方。
思考题
犹太教各派和撒马利亚人以自己的方式去敬拜神,自以为最好,没有接受来自耶稣的启示。这给你在信仰上什么提醒?